党员建设 旅游质监 旅游节庆 旅游论坛 旅游新闻
特色游记 |韶关景点 |旅游节庆 |景区动态 |旅游微视 |原生态 |低碳游 |季节特色 |岭南文化 |爱摄影 |

您当前位置:韶关旅游资讯网 > 岭南文化 > 正文

这里有千年前仁化人用尽洪荒之力的印记,你还不快来解封?

发表日期:2016-08-09 15:40:31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传说天地初开之时,曾经有过一次大洪水,几乎毁灭了整个世界。因此,洪荒之力指的是如天地初开之时这种足以毁灭世界的力量。
    而在网络时代,洪荒之力虽为调侃之语,但也泛指用尽全力之意。
\
在洪荒之力爆发的时刻,小编想跟小伙伴们聊聊千年前古人们的智慧财产——
\
    丹霞山,是仁化县重要的旅游资源,更是世界珍贵的自然遗产!但是,小编要说的不是丹霞山,而是仁化县的人民劳动智慧的部分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仁化县不仅拥有许多历史文化古迹,还沉淀着深厚的民俗文化,粤北山区的宝宝们,你们还知道除丹霞山外的仁化还有哪些文化遗产么?

仁化土法造纸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在仁化长江镇,一种与2000多年前“蔡侯纸”生产工艺基本相同的古老造纸术,在经历千年的风云变幻流传下来,这就是“长江玉扣纸”
\
    长江镇盛产毛竹,为仁化土纸的生产提供了丰富原料。仁化土纸产地主要以长江镇为主,同时分布在扶溪、城口、红山、闻韶等镇,品种有贡扣、玉扣、南扣、东庄、重桶、烟纸、纸浆等。
\
    仁化县长江玉扣纸制造工艺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东汉蔡侯纸,该工艺有史料记载的传承关系则可追溯到清光绪乙酉年间。
    清朝、民国期间,长江玉扣纸生产业的日益扩大,全省有40多号纸商在仁化开业,仅长江镇就有31号,年购销量高达4万至5万担。生产出来的玉扣纸不仅方便普通百姓,更是古代文人墨客绝佳的书画用纸和官府的官文用纸,长期远销我国港、澳及东南亚各国,被人誉为:“长江纸贵有胜洛阳”。
\
    仁化土纸采用嫩竹做原料,经过选笋、压榨、磋笋、抄纸、切割等大小二十二道工序,人工制作而成。
    玉扣纸因其“光滑柔韧、莹润如玉”的土纸有着独特的“防腐保鲜”功效,深受当时的书商、书法家青睐,一度成为皇宫御品。
\
    100多年前,“长江纸贵有胜洛阳”的“长江玉扣纸”不仅热销广东全省,甚至远销东南亚各国,大量典籍与书画作品都承载于上等玉扣纸之上而世代流传。
\
    因玉扣纸的盛行,大大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来往商人不断,甚至于设置了商会会馆。如今走在长江镇的街头,拐过历史的巷口,仍然可以看到当年的会馆遗址,静静伫立在时光下,无声地诉说着当年的辉煌。
\
    据说用于作账簿的玉扣纸,用毛笔记账后很难涂改,有效地保持了商界信誉,深受商人喜爱。另外由于其防腐性强,也用于家族里面族谱记载,有着非凡的意义。医院里面包装药丸的纸也多用玉扣纸,保证药丸的干燥安全。当时广州、梅州等地多用玉扣纸包鸡制作“盐焗鸡”等名菜,脍炙人口。

月姐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月姐歌”是石塘古村的传统民间艺术,用石塘古村特有的方言唱出,别有一番风味,现已被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月姐歌:相传唐代一个叫月莲的宫女流落民间,在石塘村定居,月莲把宫里的一些曲调传授给妇女们演唱,特别是在每年中秋节期间,妇女们自动组合在一起边赏月边演唱向宫女学来的曲调,还一边自由地歌舞和做游戏,自此成习,代代相传。至明朝,“月姐歌”进入鼎盛时期,演唱时间延长到一个半月;清朝,“月姐歌”不断发展完善,演唱时间恢复到原来的每年农历八月初一到八月十五,“月姐歌”只在晚上唱,白天不唱;而且,只有女人唱,男人不得进入歌坛。慢慢成为石塘村妇女欢庆中秋佳节的独特形式,代代传承。
\
    歌词所及内容,涵盖了农事季节歌、叙事歌、情歌等有关时令节气、耕耘织造、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或借古喻今,或托物寓情,或直抒胸怀,或暗吐心声,以表现旧社会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们借助“月神”的威严宣泄内心情感的一种活动方式,在2009年被列入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研究价值。

石塘堆花酒酿造工艺(省级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
    石塘堆花酒历史悠久,酿制过程中有些技艺秘不外宣,是传统手工技艺。酿造出来的米酒倒在杯中会起一颗颗的酒花,串在一起象一串珍珠链子,有些垒起成堆,顾名“堆花酒”。
    石塘农村历来有酿酒的习惯,石塘双峰“堆花酒”颇负盛名。石塘村优良独特的泉井水源、土法秘制的酒饼、三百多年的传统酿酒习惯和独到的酿制工艺,使这里的米酒清香纯正、口味甘醇。尤以将酒从壶中斟入酒杯时,杯中酒泡泛溢、堆积如花,被当时粤北酿酒行业尊崇为“堆花酒”而闻名遐迩,酿酒业也成为石塘村当时的支柱产业之一。
    光绪年间,石塘村三角街有卖酒小店30多间,酒庄80多个,韶州及邻近各县都来石塘赶墟、兑购米酒,而经韶关南下远销广州、佛山及东南亚,更是声名远播。
\
    建国以来,石塘各个自然村都有酿酒。其中双峰的酒特别出名,其特点为:清、香、甜,但一定要用石塘的地下水。还有一个特点是石塘米酒越往下走,酒味越香。
    有一个传说:一个石塘人下广州访亲友,亲友早有嘱咐带桶酒下,不料酒上车后,香飘四溢,整节车厢人们雀跃。他受不了人们对石塘酒香味赞誉声,把酒拿出来让大家品尝,谁知,酒还未到广州,就被众人买的买尝的尝,到下车时,滴酒不剩。



    石塘米酒可和中山石岐米酒媲美,远销珠江三角洲和港澳等地,夏天饮淡酒生津止渴、祛署提神,冬天饮浓酒、驱风健身,舒筋活络,配上一些中草药可浸成百岁补酒或铁打神酒。
    2011年10月,石塘堆花酒酿造工艺被列为省级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堆花酒

仁化八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仁化八音原是戏曲演变而来,八音的所有吹打程序亦是戏曲中提取简化传授民间而成民间音乐。在清朝末、民国初期有几位湖南唱祁阳剧的师父来到扶溪,长住扶溪镇,在仁化各乡镇巡回演出,并在扶溪收谭世浩等几位为徒弟。从此以后,谭世浩在演出中加入当地的一些民间音乐、歌曲等素材,曲调、音律极具有地方、乡村韵味,以独特的演奏形式,代代传承,因此八音一直流传至今。
    随着社会变革,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随着人们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讯速发展,学习八音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濒临失传。

\
    “仁化八音”主要表现在音乐、道白。用于八方面:一为结婚;二为做大生日;三为乔迁(入伙);四为满月酒;五为庙会打醮,谢土;六为农历五月初八(龙母娘娘生日),农历八月十二(龙母娘娘登基纪念日);七为拜祖(扫墓);八为丧事。其中办喜事的曲调分开工(大开门)调、闹台调、走路调、拜堂调(敬酒调)、谢主调;办白事分走路调、吊香调。这种富有乡村特色的音律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研究价值。

装故事(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夏富古村最有名的一个民俗风情文化节目,便是“装故事”。每每到了重大节庆日,现场村民们穿着各式各样的戏服,前面彩旗开路,四个壮汉抬着“故事台”紧跟其后,随后的村民各自举着纸扎鸡、纸扎鱼等道具,鞭打春牛,一路燃放鞭炮,鼓乐齐鸣,按预定的路线进行游行,活动场面壮观,热闹非凡。
\
    “装故事”是粤北唯一的传统民俗文艺节目,起源于屈原的家乡荆楚之地,首先在汨罗江一带流传。屈原进谏招来楚王放逐后,屈子对天长歌,投江自尽,以唤醒楚国君、民。民众为了纪念他,以虾、龙、鲤族为图腾,扎灯游行呼唤屈子回归,也是对屈原爱国、爱家乡、爱人民的彰显和崇敬,一直流传在江南与湘楚之地。原名称“舞故事”,演化成舞龙、舞灯,走村串巷,以表演武术为主。

丹霞红豆饰品制作(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红豆,又名相思豆,树高盈丈,夏秋开花,秋冬结扁平荚果,种子鲜红浑圆如红玉,南方人常用它串成项链作物饰,红色沙烁岩组成的丹霞山岩石上生长的心形红豆尤为圆润红艳,逗人喜爱,凝聚着一种醇浓隽永的相思情愫。
    古往今来,红豆都是文人墨客、至爱亲朋、热恋男女相互馈赠的信物。红豆饰品不仅仅是贴身配带之物,更是贴心之物,它蕴藏着浓厚的情意,代表着牵挂,笃定,自信。
\
    丹霞红豆制作工序由捡红豆、洗红豆、选红豆、红豆打孔、编织红豆五道制作工序编织而成。
    红豆编织做工复杂,种类繁多,编织时间长,是一项能修心养性,净化心灵的手工技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种类繁多,款式新颖金银首饰慢慢掩盖了红豆饰品昨日的光辉。学习红豆手工技艺的人员越来越少。
\
    为了进一步宣传、保护这一民间的手工技艺,仁化县人民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包括进一步提高红豆手工技艺的深加工,丰富拓展文化价值与观赏价值的表现形式及内容;对红豆手工技艺进行全面的普查,将其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建立档案;建立、健全、红豆手工技艺的传承谱系;培养一批有能力,有文化素养、内涵的传承人。

走马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走马灯,灯由外框和内轴组成。外框有四角形、五角形、六角形和八角形等形式。花灯的内轴上绘上古代武将骑马的图画,当灯内点上蜡烛时,内轴因热气原理而旋转。而灯转动时,犹如几个人骑着马在不断地你追我赶,故得名骑马灯。后来不光有骑马灯,还有猫捉老鼠灯、孙悟空追妖怪灯等,均统称为走马灯。
    古夏走马灯最初是李氏祠堂门前挂有马灯,内框是直空的,灯上绘彩画。一到晚上,马灯内点上蜡烛,明亮而又雅致,既为照明之用,又作美景衬托。
\
    在清朝康熙年间,族中有位爱好马灯的秀才李寿茂,他不但悟性好,而且心灵手巧。他从蜡烛燃烧时产生热气中受到启发,仔细琢磨,利用好热气,让马灯转动起来,使马灯更富有情趣。经过反复试验,他在内框顶上做成葵扇形状,当点燃蜡烛时,马灯居然转动起来,从此,马灯变成了走马灯。
\
网络图
    时至今日,走马灯以其美丽而丰富多彩的造型和灵巧的转动又重放异彩。古夏走马灯的传承者们不断创新,制作出大小不一、五彩缤纷的走马灯,大的走马灯大到直径一米多,小的小到只有直径十多公分,令人叹为观止。
    随着社会变革,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随着人们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迅速发展,学习制作走马灯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濒临失传。

舞春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仁化境内大多为喀斯特地貌,耕地分散,耕地面积小,形状极不规整,历来依靠耕牛作为耕种的主要工具,因此人们对牛非常爱护并产生崇拜心理,视之为吉祥物。因此,每年开春,人们就用竹篾、木、棕绳、黑布、纸等材料扎成牛状,并绘上图案,命名曰“春牛”。
\
    正月初一这一天,人们就开始进行舞“春牛”游访拜年,活动中用当地方言唱着“十二月花”歌,叙述十二个月的农事生产知识,教导人们如何耕种,并为人们送去美好的祝福,愿人们家庭幸福,老少安康,五谷丰登,同时也表达人们对牛的敬仰之情。

梅花龙(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清乾隆壬辰(公元1760年)年间,李威光进京会试,高中武状元,殿试亲点送匾“状元及第”。史记诗曰:“五百人中第一名,等闲平步上青天。将袍乍看君恩重,黄榜初开御墨鲜”。皇封李威光为广西、黄岩、镇标、提标、游击参将,福建烽火门副将等职。公元1786年(清乾隆五十一年),李威光因平定台湾彰化县林爽文的聚众叛军而提升为台湾安平协水帅副将,后调闽安水帅副将。因对闽、粤二省沿海作了极大贡献,皇帝再赐他两块匾额为:“御前侍卫”和“状元及第”。
\
    以止之时,李威光便把“状元及第”匾送返新田,新田人为了迎接“状元及第”匾额的归来,特创了梅花龙活动,作为迎接“状元及第”匾额的庆典活动仪式。并把此匾额高挂于祠堂大门之上,而后每年组织舞梅花龙活动,意在思念武状元李威光,欢庆“状元及第”匾额,显威驱邪,五龙归位,佑育智武新生。
    梅花龙的龙身不超过七尺,立身像梅花瓣,舞龙的主要特征是围绕灯笼转,形似梅花,故称之为“梅花龙”,含辞旧迎新之意。


其他民俗活动
火龙
\
    火龙闹新春是仁化县城口镇特有的一种民间艺术闹元宵传统活动,已有悠久的历史。在每年的元宵节前后,由民间自发组成的火龙队都会在全镇大街小巷来回穿梭,全镇群众则不分男女老少,带着平安、丰收的期望,纷纷参与到火龙闹新春活动中。火龙来回飞舞,群众鸣放鞭炮,以示迎接龙的到来,象征着新的一年日子红红火火,风调雨顺,好运连连。

禾斋节

\
    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二日,是古夏禾斋日。人们置新衣、做糍粑、准备迎神的器物,忙得不亦乐乎。禾斋,顾名思义就是在夏收的季节来临前,怀着虔诚的心情,整洁身心,斋戒三日,感激神灵的庇佑而举行的隆重仪式。仪式分迎神、拜神、送神。

板凳舞
\
    板凳舞,又板凳歌,源自粤北采茶调,是古夏花灯的特有节目。因花灯是表达丰收的喜悦之情和对来年五谷丰登的期盼,而板凳舞的这戏文活像一家和谐的生活写照:夫妻在干活,孩子在玩耍,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板凳舞与花灯所表达的主题是一致的。花灯队伍按事先的安排,每到一处,停下二十多分钟,让观众欣赏,戏文便开始唱。目的是让观灯者不但能欣赏到花灯的美,而且能听到优美的戏文。

舞龙、舞狮

 
\
    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龙在中华民族代表了吉祥、尊贵、勇猛,更是权力的象征。古人将它们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从春节到元宵灯节,以至重大节庆时,仁化县各地都有舞龙或舞狮的习俗,锣鼓喧天,为节日增添喜庆的气氛,更是祈盼给千家万户带来祥和平安。

禾斋节盛况

    高尔基说:一个民间艺人的逝世,相当于一座小型博物馆的毁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主要以口传身身授方式传承的传统文化,一旦传承的行为断裂,便将走向沉寂与消亡,所以“非遗”是珍贵的、是脆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和地区历史文化的鲜活见证,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建设文化仁化具有重要意义。这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瑰宝,需要我们共同去守护、发扬和传承!

文 | 糖糖
编辑 | 素素

参与讨论
\

景区推荐